四喜丸子就酱肉

《那年归途》是怎样炼成的

唐納德:

《那年归途》是怎样炼成的


           --浅析同人作品《那年归途》之写作特点


 @💘三达不溜点坑你点卡姆 


电视剧琅琊榜首播距今已是一年有余,但爱溢有道的同人作品《那年归途》却刚刚上架,一个不复杂的同人故事,于电视剧播完一年多之后,仍能有无数读者追捧,实不多见。况且,《那年归途》不是新故事,而是沿用《琅琊榜》的设定,写原著略过的,梅长苏随大军出征北境直至北境大捷三个月期间发生的事情。


故事的脉络在琅琊榜里已经铺陈得十分清晰:北境战事三月必胜,梅长苏也绝无生还之理。


    让我们看看在一个已知的大框架内,作者是如何把《那年归途》铺排得引人入胜,使吸引一众读者手不释卷,欲罢不能的。


叙事与结构


这个故事有两条叙述主线,一是梅长苏的主战场,真实的战场,大梁对大渝;一是蔺晨的主战场,竭尽全力与梅长苏的病魔作斗争,挽救梅长苏的生命,让他能顺利打赢这场战争。


两条线同时展开,蔺晨调理好梅长苏,梅长苏指挥众人打一仗,思虑过度病倒,蔺晨再行神医圣手,梅长苏健康情况好转,再打一仗。如此这般循环往复,直到最后胜利,直到梅长苏油尽灯灭。


三个月的战争穿插了很多场小型战斗,琅琊榜正剧中的各路英雄,包括曾经的赤焰将士,悉数出场,各领风骚。梅监军布局打仗呕心沥血 , 蔺晨为了让他能够呕心沥血而殚精竭虑,行针、煎药、找大夫,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小故事在这两条线的交错中发生;一个个人物则在故事中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情节的安排 


蔺晨线的情节安排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特别值得称赞的就是情节设计。特别是蔺晨线的情节设计。


有人可能觉得,治病而已,情节亦不过是病情反复吧?  甚至有读者抱怨没有情节。但实际上作者的情节设置十分用心,且几处神来之笔,出乎读者意料,甚是精彩。


首先,作者设计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蔺晨试图用针药散去梅长苏体内的冰续草,护住他的心脉,并用计把梅长苏送到远离战场的安蛮郡,让老阁主、寒医荀珍、晏大夫等想办法救命;蔺晨自己则披挂上阵,替代梅长苏完成最后一战的指挥,打败大渝。虽然一波三折,但梅长苏终被神医们治好,与蔺晨一起悠游江湖10余年方作别人世。


故事二,则是如原著所言,蔺晨遍寻不到救治梅长苏的办法,只能竭尽全力地守护着,陪伴梅长苏走向生命的终点。


两个故事通过两条叙事主线展现 :


治病线:


如前所述,基本上是蔺晨积极治疗,梅长苏拒绝配合,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被蔺晨送往后方。随着故事一的发展,蔺晨完胜归来,梅长苏经历波折终于可以得尝蔺晨所愿,远离金陵,平安度过余生。


就在读者已经安心,以为梅长苏终于可以寿终正寝之时,故事情节突然来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原来整个故事一都是梅长苏虚幻的梦境。场景又切换回故事开头不久,蔺晨帮长苏药浴,篦头发的时间。这一反情节的设置,让所有读者大跌眼镜,没有人想到作者会这样逆转故事。


故事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一次,蔺晨终于无计可施,鸽子们带回来的都是“无解”。他只能陪伴自己的好友步向终点了。又一次出乎读者意料的是,故事并未如电视剧交代结束在北境战事平息之日,蔺晨居然带着梅长苏活着离开北境,居然带着他游遍了所有想去的地方,回到琅琊山。最后梅长苏还是在那里走向了死亡。


双结局的设计不新鲜,但如此的铺排却着实的反情节!好看的故事就应该这样,在所有的读者都以为自己猜到了结局时,故事却偏偏不按照读者的思维定式进行。虽说故事一为梅长苏的梦境这一安排带着强行逆转的痕迹,如果能再自然一些当然更好。


战争线的情节安排:


故事一讲述了梅监军如何指挥梁军 劫粮草、引蛇出洞、围点打援,一系列战术动作,令人眼花缭乱,拿下北境三重镇中的东郡、肃城,直至与大渝主力惨烈的决战。前面的战术动作详写,最后一战略写,突出了战前的谋划布局,偃月藏鹤翼,却未详写战斗场面,只是以蔺晨受伤概括了战场的血腥和惨烈。


故事二则略过前面的战斗,详写了最后一战。包括决战前逼着卫峥签军令状,为偃月变阵鹤翼,派不怠军离开中军加强鹤翼埋下伏笔;逼着不怠军捡拾兵器,一方面麻痹敌人,一方面压制不怠,以令最后决战战场上的爆发更有冲击力。细节还包括飞流与蔺晨。甚至梅长苏自己阵中杀敌的身手。非常详细的一切,直到战斗结束。


把北境之战写得最详细的作者


爱溢有道是我见过的琅琊榜同人文中,在战争线上着墨最多,最用心的作者。不知她对古代战阵的了解是出于对古代兵书的钻研还是从各种经典里面学习来的。反正她笔下的战场,在我们这些外行的读者看来,真正是进退有据、滴水不漏。


就说她的战阵吧,不论是大渝的鱼鳞阵还是锋矢阵,大梁的偃月阵还是鹤翼阵,阵法如何,威力几许,有无破绽,如何攻防,写来都有模有样。


为写这篇评论,我专门检索了有关战阵。拜互联网的高效,我立刻发现,原来这些战阵都是真实存在过的,它们的出处分布于《三国志》、《续资治通鉴》、《新五代史》,乃至《左传》等。


一个女孩子,为了写好一个同人文,能去下功夫查资料,能把这些千年前的战阵叙述得活灵活现,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里真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再看她的战场。很多作品只写具体的刀光剑影,腾挪跳跃,鲜血杀戮。而爱溢有道除了抛《孙子兵法》 的书包之外,还像做过沙盘推演一样,认真地描写了大大小小的几次战役:大规模摆阵的攻防战,袭扰战,劫粮草、围点打援,诱敌深入等等,就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员,对着地图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点儿不含糊。


主线之外的情节


主线之外,作者也设计了许多小的情节场景,  这些情节一方面串联起整个故事,使得两条叙事主线不仅骨架清奇,而且血肉丰满;另一方面,所有的人物,连配角们的形象也在这些细节的呈现中栩栩如生。例如温馨日常的描写—梅长苏、蔺晨与飞流,例如梅长苏处理赤焰叛将的描写,例如被派去骚扰大渝军的萧景睿求胜心切的描写等等。


饱满的人物性格


故事的主要人物只有梅长苏和蔺晨。


梅长苏是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而蔺晨则是保护脆弱的总指挥的那个人。没有梅长苏,这场战争会以失败或者是惨胜告终,而没有蔺晨,则梅长苏甚至可能活不到战争开始。


梅长苏心力交瘁,蔺晨也殚精竭虑。


梅长苏的战场在北境,敌人是世仇大渝。保家卫国,重塑海晏河清的江山是梅长苏的夙愿。


蔺晨的战場,在军帐中,敌人是梅长苏身上的火寒毒、冰续草。 让好友坚持到打赢这场战争,是为底线;坚持到回到琅琊山,是为希望。


梅长苏


梅长苏的战場:劫粮草,打东郡,打肃城,最后把兖州的敌人调出城外,先以偃月阵诱敌,再变阵鹤翼,吃掉整个大渝军队。


决战之前的事件设置,体现了梅长苏作为一个有丰富经验的领军将帅的智慧与才能,他知人善用,深谙兵法,各种战术操作熟练:劫粮草、游击袭扰、围点打援、引蛇出洞,作者让梅长苏与林殊合体用计谋完成了前面的所有动作,赢得轻松。


决战,则是血与火的拼死一搏,梅长苏把自己置于最危险的中军,以此激励单薄的中军拼死一战,坚持到强大的鹤翼歼灭敌人主力后再行救援,险胜。刻画的则是他的忠诚、勇敢与决心。


这时的梅长苏已经完全被林殊取代。


当然,梅长苏性格的其他方面,比如偷偷倒掉汤药时、决定以身犯险时对蔺晨的愧疚, 对飞流的疼爱,对宫羽的决绝等等,也都有所展现。


 


蔺晨


《琅琊榜》正剧结束之时,蔺晨作为梅长苏的亲兵、医生、朋友,随队出征。


故事一中,讲述的是蔺晨救治梅长苏,蔺晨成为当然的主角,事件多围绕他发生。作为医生,他一改平时以调理为主,被动保护长苏的方法,设计了积极的治疗方案,一方面以针药散尽梅长苏身上的冰续草功力,一方面多方寻求火寒毒的解救方法。试图尽量延长梅长苏的生命。作为好友,把梅长苏送走后,他代替好友披挂上阵,镇守中军,执行梅长苏拟定的鹤翼歼敌方案,并赢得胜利。


故事二中,主角仍然是梅长苏,蔺晨的角色秉承《琅琊榜》正剧的色彩,随侍左右,终于让梅长苏得以完成粉碎大渝军队的夙愿。


一如既往的, 故事二里面的蔺晨还是那个有情有义有担当,唯独没有自己的蔺晨,而且,如读者春江水暖的评论,他是最懂梅长苏的那个人。


故事一中的蔺晨则有一点点不一样。除了情义担当,他罕见地展现了自己的执念:他要救活梅长苏,他要梅长苏放下家国,寄情山水。于是安排了用棋子打晕长苏, 送回后方治疗,自己则代 他上战场打完最后一仗,完成梅长苏保家卫国的夙愿。


有执念的蔺晨,与原著中的有一点出入。但在那样的故事情节中展现的执念,却也吻合人物,并无突兀感。


现实主义风格的故事结局


一般而言,故事不外乎两个结局:开放式的与封闭式的。所谓开放式的,即有n多种可能的结尾,封闭式的,即故事结局交代清楚,不再给读者留下任何想象的空间。


电视剧的结局是个开放式的结局,特别是那部花絮:蔺晨与飞流烹茶,屏风后面伸出一只惨白的手接过茶杯。这样的结局,引发了琅琊榜迷们的疯狂想象。


初读《那年归途》,见到很多读者留言,希望能看到一个活着的梅长苏,希望他可以享受平和安宁的生活。如果不能是这样的大团圆结局,起码也要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读者可以自行想象。


作者表面上顺应读者的要求,给大家看到的都是希望,甚至生死未卜时,仍然留给大家希望,然而,她并未有给故事一个可以由读者发挥想象的结尾,而是写出了一个毫无余地的封闭式结尾:不论是故事一还是故事二,梅长苏都死了,而且如蔺晨所愿,熬过了北境,和蔺晨一起游历完名山大川回到琅琊山,平静地离开人世。


作者说,世界上其实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北境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梅长苏吃了冰续草,药力支撑他打完了仗,因为有蔺晨,所以他没有死在战场上。这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了。


故事一的出现,笔者认为,主要是蔺晨的功劳。蔺晨在原著里出现的次数太少了。而这样一个活在别人台词里的角色,实际上对整个故事举足轻重,可以说,没有蔺晨就没有梅长苏。无数同人文的作者,都给了蔺晨浓重的笔墨,让他在他们的故事中成为当然的主角。我想,《那年归途》的作者也不例外,实在是因为想讲蔺晨的故事,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故事一。而按照海晏的思路,故事二已经是个太好的结局。


由此看来,这是一个现实主义色彩很浓厚的作者。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颇具画面感的文字


《那年归途》之所以引人入胜,还有一个原因,即为作者颇具画面感的文字。


读着她的文字,读者仿佛就如在眼前展开一幅画卷。不论是战场还是各个人物的描写,无一不如身历其境、无一不栩栩如生。仅举二三例说明:


“温热裹身,药香扑鼻,梅长苏静静的看着水面上的草药打着旋。不知是否是适才喝下的汤药起了药效,只觉得小腹中一阵暖流,周身舒泰。”


“打着旋”几个字,让读者仿佛正在和梅长苏一起看着这碗药汤,一起感受丹田中涌起的那阵温暖。


“ …..梅长苏紧抿着的唇线终于有了一丝松动,嘴角流出一丝温柔,将飞流搂入怀里。


“远处的烛火,倏地跳动了一些,’啪’的一声爆出了一个美丽的烛花。”


且不管作者写这烛花的寓意是什么,但是蜡烛的这一个小小的动静,却也像落在读者眼里似的。


最精彩的一幕,应该是故事一里蔺晨代梅长苏上阵拼杀的画面:


“渝军甲胄是乌黑的,连头盔上的璎珞也是黑色的穗子。按说,蔺晨一袭黑衣,本不该好认。可是甄平还是一眼就看到了蔺晨。因为蔺晨的高度和所有人都不一样,他的身影翻飞于乱阵之上,踩完马背踩人肩,踩完人踩兵器,激励大力,还不知何时起,他手里多了一个把细长的软剑,如蛇身一般灵活蜿蜒,专往人脖颈上招呼……


“甄平这里连砍带挥的刚戳死一个,蔺晨那里已经是四五剑招招致命了。灵动的黑影如鬼魅般出入这乱军丛中,银光频现,一头青丝随风而动……


“几支矛槊同时刺出,两丈四尺的槊柄被六七只手握紧,直指同一个目标。蔺晨暗自运气,足尖踏在槊尖之上,借力而起,闪转腾挪,身轻如羽。半空中蔺晨一个鹞子翻身,劈开了一个渝军百夫长投来的矛槊,继而龙飞腾云,正欲借路而还,却没注意到一支黑色短箭正悄无声息的挟风而来,箭簇闪着骇人的寒光。


“‘小心!’饶是甄平策马而来,毕竟被不断冲出来的渝军拦堵拼杀,竟是来不及赶至蔺晨身边,眼睁睁的看着那支短箭命中后心,那个黑色的影子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般从空中跌落。”


犹记得读到这段,一行行文字似乎自动转换成画面, 那个跌落的黑影一直在脑海里盘旋,久久没有离去。


再有:“三通鼓毕,蒙挚抽刀勒缰,战马嘶鸣,前蹄高抬。蒙挚大喝: ‘出!’遂率先策马冲出……”寥寥数语,已将蒙大将军的英姿呈现眼前,镜头感十足。


 


不足之处


任何作品都可以找到不足之处,更何况这是作者的游戏之作。每天在紧张的工作和繁忙的家务之余,抽出时间来码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很多章节,是作者在堵车的路上,在家人都睡了的深夜,用电话录音的方式口述发到网上,再由热心的网友整理成文字发出来的。某些文字的粗糙,某些情节的疏漏,自是难免,希望这些能在校对时可以得到纠正。


如果要说有什么遗憾的话,其一是故事一结尾的强行逆转。构思是非常巧妙的,但细节安排上能再自然一些,在故事一中,加入一些呼应或许也是一个办法。


另外,故事一描述蔺晨代梅长苏镇守中军,于万军丛中,以超拔的武功浴血杀敌,矫健的黑色身影在箭雨中黯然坠落,生死未卜。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去写接受医治中的梅长苏。虽然吊足了关心蔺晨生死的读者的胃口,但最后并没有多用些笔墨,来强调蔺晨的坠落仅仅是梅长苏的梦境。于多为碎片式阅读的网络小说而言,读者很难将下文中遥远呼应的只言片语与前景联系起来,个人认为,此为遗憾之二。


*******************************


 


后记


《那年归途》是篇同人故事。


所谓“同人”,顾名思义,即是沿用原著中的人物及性格,在原著基础上,或者脱离原著写一个新的故事。 一部原著或者电视剧之所以能激发起无数作者的创作欲望,首先是因为原作人物塑造的成功,另外就是原作中有足够的留白部分,可以让大家一起去想象。


通过一个在原著基础上衍生的故事,一个“游戏之作”,我看到了作者爱溢有道耀眼的才华。因了这才华,我竟生出无限的期待。期待着能够看到,有一天,她会讲一个自己的故事,一个比《琅琊榜》更好看的故事,或许会幻化成一部比《琅琊榜》更好看的影视作品,如是,则为我等广大读者和观众的福气。


 



评论

热度(114)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